作为前电视台跑了五年社会新闻的老记者,我太懂商家找“卖点”的套路了:卖奶茶要讲“网红打卡”,卖民宿要提“明星同款”,但最近国家安全部通报的几起案例,把一种“危险卖点”扯到了台面上——有些商家为了吸睛,居然把“敏感场所”当成了广告“流量密码”。

10月22日,国家安全部的消息一出来,不少网友炸了:某平台上的海景房酒店,不好好推“一线浪声”,反而在详情页里加粗写着“房间阳台可清晰观看军港”,还配了几张近距离拍军舰的照片;更离谱的是某开发商,卖新楼盘不说户型,倒用无人机拍了周边“重点单位”的航拍视频,美其名曰“稀缺区位优势”。这些商家可能觉得“不就是提一嘴、拍几张图吗?”,但在国安干警眼里,这就是“送上门的情报”——军港的位置、敏感单位的布局,哪怕是模糊的画面,都可能被不法分子拼接成“有用信息”。

我想起去年采访国安局时,一位老干警说过:“最可怕的不是‘故意泄密’,是‘无知泄密’。”有些商家可能真没意识到,自己为了多卖几间房、几套楼的“小算盘”,会给国家安全埋多大隐患——你以为“拍军港”是“特色”,但对别有用心的人来说,这就是“定位坐标”;你觉得“晒重点单位航拍”是“区位优势”,但这等于把敏感设施的周边环境“公开直播”。

可能有人会问:“至于上升到国家安全吗?”我想给大家算笔“账”:2023年有起案例,某网红为了涨粉拍军港视频,结果视频里的军舰型号、停靠位置被境外势力截取,直接导致相关单位紧急调整部署——你看,看似“无关紧要”的细节,可能就是“多米诺骨牌”的第一块。

其实更关键的是,这不是“道德问题”,是“法律红线”。《国家安全法》里写得明明白白:所有企业、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。那些把“敏感内容”当卖点的商家,已经踩了“违规”的线——别以为“没造成损失”就能躲,国家安全机关说了,只要有这类行为,一律依法追究责任。

说回咱们普通人,可能平时刷到这类广告会觉得“离谱”,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要举报。这里得提一嘴:要是碰到“海景房看军港”“楼盘晒敏感单位”的广告,别犹豫,直接打12339国家安全举报电话,或者上、公众号反映——国家安全不是“某部门的事”,是我们每个人的“守门员”。

想起前几天和做广告策划的朋友聊天,他说:“现在商家都在拼‘差异化’,但‘差异’得有底线啊。”是啊,卖海景房可以讲“清晨的第一缕浪”,卖楼盘可以说“楼下有菜市场”,何必去碰那些“要命的卖点”?流量再香,也不如“安心赚钱”稳当。

最后想跟所有商家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广告的本质是“连接用户”,不是“挑战底线”。你要赚的是“回头客的钱”,不是“一次性的快钱”——毕竟,踩了国家安全的红线,再大的流量也救不了你。而我们普通人,要是碰到这类“敏感广告”,别当“看客”——把“漏洞”堵上,才是对自己、对家人最实在的保护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