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0号下午,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——不是应付考试的选修课,是给匪我思存办的中文创意写作行业导师受聘仪式。穿米白针织衫的她接过聘书时,台下有位教古代文学的老教授笑着起哄:“咱们这儿来了位‘把《诗经》写进网文’的老师。”
这句话说得巧——匪我思存的笔名本就出自《诗经·出其东门》里的“虽则如云,匪我思存”,光是名字里的文气,就藏着她对文字的“较劲”。但更让人熟悉的,是她笔下那些“不按套路出牌”的故事:甜文爆火时,她写《东宫》的“忘川之痛”;古装剧扎堆时,她写《佳期如梦》的现代虐恋;连《乐游原》这样的古偶,她都要在权谋里藏点“人性的褶皱”。有人说她“不合群”,她倒实诚:“追着浪潮跑,你永远是‘跟跑者’;守住自己想写的,才能当‘造浪的人’。”
其实这次受聘,早有“伏笔”。匪我思存是湖北钟祥人,当过湖北省作协副,拿过茅盾文学新人奖·网络文学新人奖,作品改编的剧在海外流媒体播得火,但她最在意的从来不是“数据”——去年接受采访时她就说:“我写23部小说,每本都是‘非写不可’的故事,不是为了凑KPI。”这种“轴劲”,刚好撞进了武大文学院的“需求里”:现在的创意写作课,缺的就是“把故事落地”的经验,而匪我思存的“坚持”,刚好是最生动的“教材”。
当天的讲座上,有学生举着手问:“老师,现在写网文要‘投读者所好’吗?”她笑着摇头:“你要先问自己‘这个故事是不是你想讲的’。我写《东宫》时,编辑说‘悲剧没人看’,但我偏要写——结果小枫跳下忘川的镜头,成了多少人的‘意难平’?”台下的学生哄笑,坐在我旁边的中文系老师点头:“这才是写作的‘真东西’——不是教你怎么‘赚快钱’,是教你怎么‘写得久’。”
作为前电视台编导,又在新闻网站泡了好几年,我倒觉得匪我思存的“不变”,恰恰是网络文学最需要的“清醒剂”。现在网文圈里,有人拼日更万字,有人凑“霸总”“甜宠”的梗,但能像她这样“十年如一日写自己的故事”的,不多。她的作品能火,不是因为“追对了风”,是因为“守住了心”——就像她在讲座最后说的:“支撑我的从来不是‘我要赚多少钱’,是‘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’。”
散场时,我挤到她旁边问:“当导师要教学生什么?”她指着窗外的银杏叶:“教他们‘认清楚自己的笔’——就像树叶落进土里,要回到根的方向。你写的每一个字,都要对得起自己的‘想写’。”
这句话让我想起当年在重庆电视台当记者时,采访过一位写了40年乡土小说的老作家。他说:“好的文字,从来不是‘装出来的’,是‘从心里流出来的’。”匪我思存的受聘,其实是给网文和传统文学搭了座桥——原来不管是写在纸上还是发在网上,“真诚”都是最管用的“密码”。你不用追着浪潮跑,只要守住自己的“故事内核”,自然会有人愿意停下来,听你把故事讲完。
就像她的笔名那样:“虽则如云,匪我思存”——就算世间的故事像云一样多,我只写我心里想写的那一个。而这,大概就是写作最动人的“坚持”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