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在重庆磁器口的“陈麻花”铺前,我碰到三个举着手机拍揉面过程的法国年轻人——为首的皮埃尔去年来中国玩过,这次专门带两个朋友来,“上次我在这儿吃了酸辣粉,回去跟他们说‘比巴黎的越南河粉还够味’,他们非让我带过来尝。”老板笑着递过去刚炸好的麻花,皮埃尔赶紧塞给朋友:“试试这个,甜咸口的,配长江边的茶刚好。”

这样的“带朋友再来”场景,最近几个月在国内不少地方成了“日常”。10月16日国家移民管理总局的数据更直白:今年三季度,免签入境的外国人超700万人次,占入境总数的72.2%,比去年同期涨了近五成。而这些“回头客”里,超过三分之一是“带朋友来”——用他们的话说,“中国不是‘拍张照就走’的地方,得让朋友看看‘真实的日子’。”

放在三年前,外国游客来中国的路线大多是“故宫—长城—兵马俑”的“标准套餐”,朋友圈里的照片全是“举着手机比耶”的打卡照。但现在不一样了:北京胡同里的“老外美食团”会跟着大爷大妈去菜市场挑白菜,学做卤煮;成都的小酒馆里,美国游客跟着老板学唱川剧“变脸”;就连义乌的国际商贸城,都有不少外国商人带着合作伙伴来“淘货”——他们说,“以前是买完货就走,现在要看看供应商的工厂,跟工人聊聊天,这样生意做得更踏实。”

发言人林剑17日在记者会上点出了这种变化的核心:“中国游从‘流量’变‘留量’,靠的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‘真实感’。”不是靠“滤镜”吸引游客,而是把“家门”真正打开——从去年底扩大免签国家范围,到社区、商家主动接纳外国游客,再到旅游产品从“观光”转向“体验”,这些细节凑在一起,让老外觉得“中国不是‘远方’,是可以‘常来’的地方”。

我上个月在西安碰到一对德国老夫妇,他们是去年来参加孙子的中文学校活动,这次带着女儿再来——老太太拉着我看手机里的照片:“你看,我们昨天去了袁家村,住的是土炕,吃的是农家菜,老板还给我们煮了小米粥,比酒店的早餐好吃十倍!”老头补充:“我还跟村口的棋友下了盘象棋,他教我用‘马走日’,我教他用德语说‘将军’,太有意思了。”

其实,老外愿意带朋友再来的理由,从来都不是什么“宏大口号”,而是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小细节:是胡同里阿姨递过来的一杯绿豆汤,是茶馆老板教的“盖碗茶礼仪”,是菜市场里卖水果的大叔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“这个桃子甜,买两斤”。这些“不刻意的真诚”,比任何广告都管用。

林剑说“欢迎更多外国朋友们跨越山海,相聚中国”,而这些带着朋友再来的老外,已经用行动给出了最实在的“邀请函”——下一次,说不定你在楼下的早餐铺,就能碰到一个带着朋友来吃包子的老外,他会笑着说:“这包子比我在纽约吃的‘中国包子’正宗一百倍,你也来一个?”

当“打卡”变成“住下来”,当“游客”变成“朋友”,中国的魅力早就在这些细节里,变成了“想再来”的理由。而这700万的数字,不过是“真实中国”递出去的一张“名片”——说不定你身边就会出现更多“带朋友来”的老外,他们要分享的,是比照片更热乎的“中国日子”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