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新宿的出租车行老板山田最近愁得直挠头——上个月三个老司机刚退休,招了半个月没补上新人,凌晨的订单堆得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,剩下的司机只能咬着牙连轴转。这种“司机荒”不是他一家的问题,日本2428家出租车及包车公司里,70%都在喊“没人”;2023年全国出租车司机总数比2019年少了整整20%,连偏远地区的社区巴士都因为缺人,被迫缩减了运营班次。
就在11月4日,日本国土交通省终于甩出了“解药”:计划到2030财年,让一万辆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辆(涵盖公交、出租、卡车)跑遍全国。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来的——核心目标就一个:用机器填上司机的缺口。
日本搞自动驾驶可不是“突然提速”,反而带着点“吃一堑长一智”的谨慎。2021年残奥会期间的那场事故至今是个“阴影”:丰田的自动驾驶巴士在奥运村内撞了一名运动员,直接把刚起步的商业化进程打回原形。之后两年,日本的自动驾驶推广几乎陷入停滞,直到2024年12月,松山市的1.6公里自动驾驶巴士线路才算是“破了冰”——车辆最高时速35公里,车上配专职安全员,后台还有工作人员远程监控,这才让市场重新燃起信心。
日本政府的“加速”不是空喊口号:推广自动驾驶巴士能拿额外补贴,车企的复杂自动驾驶系统审批有了“绿色通道”,甚至连L4级车辆的事故分析流程都提前搭好了框架。用国土交通省官员的话说,“先把‘安全兜底’的事做好,才能让老百姓敢坐、企业敢投。”
有意思的是,不同人对这事的态度差得挺远:
出租车行的老板拍着桌子说“早该这么干”——现在招个有经验的司机,工资比五年前涨了30%,还得包吃住;
常坐夜班公交的加藤阿姨皱着眉摇头:“上次我坐的车差点撞了猫,机器能有老司机反应快?”;
搞自动驾驶技术的工程师倒挺淡定:“L4级本来就是‘特定场景下不用人’,比如固定线路的巴士、封闭园区的卡车,先从简单的来,慢慢试总能靠谱。”
其实说到底,日本这次的“加速”,本质上是“被问题推着走”的选择——当老龄化让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,当司机工资涨得比油费还快,当偏远地区的居民连公交都快坐不上,自动驾驶成了“不得不选”的解决方案。
这条路并不好走:2021年的事故还让很多人对“机器司机”有阴影,松山的1.6公里线路能不能复制到全国?安全监控系统能不能真的“万无一失”?老百姓能不能彻底接受“没有司机的车”?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。
但对缺司机的日本来说,这步棋必须走——毕竟,当“没人开车”变成现实,总不能让公共交通直接“停摆”。接下来的三年,可能会是关键:松山的模式能不能跑通?政策补贴能不能让企业愿意投入?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正相信“机器比人更靠谱”?
或许,等2027年那100个自动驾驶服务点建成的时候,我们能看到答案。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:对于日本来说,用自动驾驶填“司机缺口”的战役,已经打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