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5日的三亚军港,海风裹着椰香掠过码头,当“福建舰”的舷号“18”在阳光下正式亮相时,中国海军第三艘航母完成入列——这艘2022年6月下水的“电磁弹射型航母”,不仅是数字上的“+1”,更是把中国航母的作战能力,从“滑跃时代”推进到了“电磁时代”。
对军迷来说,福建舰的核心亮点从不是“第三艘”,而是舰艏那几条电磁弹射轨道——这个让美国尼米兹级都要“刮目相看”的技术,直接解决了前两艘航母的“老大难”:以前辽宁舰、山东舰用滑跃起飞,歼-15要么“满弹少油”跑不远,要么“满油少弹”打不狠,像“背着半袋米跑步”;现在电磁弹射器一推,歼-15T能“吃满油、带够弹”上天,作战半径和打击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——这是第一个“质的飞跃”:舰载机终于能“发挥全部实力”。
第二个变化更“接地气”:作战效率。山东舰曾创下9天570架次的起降纪录,日均63架;但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90秒就能送一架战机升空,满负荷一天能到270-300架次——相当于以前四五天的活儿,现在一天干完。这意味着应对突发情况时,福建舰能在更短时间内派出更多战机,“反应速度”比前两艘快了不止一倍。
最关键的是第三个飞跃:远海攻防体系的成型。以前滑跃航母没法带固定翼预警机,只能用预警直升机,侦查范围就像“手电筒照黑夜”;现在空警-600能上舰了,它的预警范围能覆盖数百公里,等于给航母编队装了“千里眼”。再搭配歼-15T的攻击能力、歼-35的隐身优势,中国海军终于有了“远海能攻能守”的本事——以前说“御敌于国门之外”是目标,现在变成了“能落地”的现实。
福建舰入列后,“三航母时代”的意义更深远:三艘航母能形成“值班、训练、保养”的循环,再也不会出现“无舰可用”的情况;而且歼-15T兼容滑跃和弹射,万一某艘航母要补给,舰载机还能“转场”到其他航母,协同作战的灵活性高了很多。就像军事专家说的,“以前是一艘航母‘单打独斗’,现在是三艘‘互相兜底’”。
外界的反应也很真实:有些国家说“中国航母会打破平衡”——可别忘了,中国的航母从来不是为了“争霸”,而是为了守住1.8万公里海岸线,保护越来越多的海外利益。就像重庆人常说的“手里有家伙,心里才不慌”,福建舰带来的,是“不惹事但也不怕事”的底气。
最后想说,福建舰只是起点。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核动力航母,看到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作战——毕竟中国的海上利益越来越广,一艘两艘不够用。但不管怎么变,有一点不会变:中国的航母,永远是“防御性”的,永远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