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工信部公布的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里,陕西的两个“老厂子”突然火出了圈——长安大华纺织厂、航天七一〇七厂黄牛埔旧址,加上第三批复核通过的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、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长短波授时台、定边盐场,这5处“工业老宝贝”,把西北人刻在骨头里的“拼劲”,摊开成了最鲜活的样本。
从“纺织粮仓”到“红色堡垒”,大华纱厂的抗战记忆太戳人1935年建的长安大华纺织厂,是西安甚至整个西北“最老的纺织家底”。当年杨虎城、邵力子拍板支持,石家庄大兴纺织厂掏腰包在西安北关的郭家圪台建厂,1936年刚投产就赶上抗战爆发。那会儿的大华纱厂,活成了“抗日前线的后勤兵”:45664锭纱机连轴转,3000工人两班倒,每月硬往前方送3万匹棉布——用老工人的话说,“织的不是布,是战士们的棉衣、绷带,是能救命的东西”。
日军当然盯着这块“肥肉”,三次派飞机炸:第一次炸塌了成品仓库,第二次把纺纱车间炸出个大窟窿,第三次连锅炉房都没放过。但大华的工人从没服过软:机器坏了就拆旧零件凑,厂房塌了就用木板搭临时棚,哪怕1938年部分设备疏散到四川广元,生产也没断过一天。更让人动容的是,同年西安市工委就派委员进厂,秘密发展党员、建组织——工人们一边踩着纺纱机,一边偷偷传抗日传单,还发起过护厂斗争,把“红色基因”真真切切织进了纱线里。
三线山沟里的“航天堡垒”,藏着最朴素的“拼命劲”另一个火起来的航天七一〇七厂黄牛埔旧址,更有“三线精神”的味儿。作为国家“第一惯性器件厂”,当年它建在宝鸡黄牛铺的山沟里,进厂要翻三座山,住的是干打垒的土坯房,吃的是红薯面窝头,但老一辈航天人喊着“不在山沟吃闲饭,要为航天作贡献”,硬生生把生产区、生活区、战略防空洞建得整整齐齐。
现在旧址改成的航天精神教育基地里,470多张老照片、100多件旧实物还在“说话”:有当年工人用的手摇计算器,按键都磨得发亮;有锈迹斑斑的车床,据说当年师傅们靠它加工出了第一套惯性器件零件;还有一张黑白照片,一群年轻人蹲在土坡上吃饭,碗里装的是稀粥,脸上却笑着——这就是三线人的“狠劲”:没条件,就自己造条件;难到顶,就咬着牙往前冲。
其实不止这两个新入选的,复核通过的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,是中国航天“液体动力的摇篮”;蒲城授时台,是“北京时间”的原点;定边盐场,是千年盐文化的活化石。有网友评论:“原来西安不是只有城墙和泡馍,这些老厂子才是西北的‘精神根儿’”;也有人留言:“爷爷当年在大华纱厂当工人,说过‘能为抗战出份力,这辈子值了’,现在看这个名单,突然懂了爷爷的骄傲”;还有年轻人说:“下次去西安,一定要去这些地方看看,比网红打卡点有意义多了”。
工业遗产从不是“过时的老物件”,它是西北人“越难越向前”的活证据——从抗战时的“纺织粮仓”,到三线时的“航天堡垒”,再到现在的“精神坐标”,这些老厂子熬过大风大浪,攒下的不是锈迹,是西北最硬核的“精神密码”。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这些密码“解开”,让更多人知道:西安是西北的西安,西北人的劲儿,从来都是“不服输、敢拼抢”的——这才是最该被记住的“西北底色”。